• 赵承嘏

    Zhao Chenggu

    赵承嘏(1885.12.11—1966.08.06)化学家,江苏江阴人。少年应举为秀才、廪生,后改从新学。1906年录取官费留英,1912中获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1914年获瑞士日内瓦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进行中草药研究的先驱者。在生物碱的分离结晶方向有独到之处。分离所得的延胡索素乙已正式列入药典,在临床上作为镇痛镇静剂使用;分离所得常山碱丙素,具有高出奎宁148倍的抗疟活性;所分离的钩吻素乙,可作为生理实验试剂等。曾系统研究了30多种中草药化学成份,得到了许多新生物碱结晶,其中部分推荐临床使用。建立了一套系统研究整理祖国医药的科学方法,还曾解决了青霉素钾盐结晶的方法,使青霉素得以顺利投产。指导设计试验了一套局麻药普鲁卡因的合成工艺。

    赵承嘏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高怡生

    Gao Yisheng

    高怡生(1910.08.30—1992.05.30)化学家。江苏南京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1950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曾开展氯霉素合成新法及其类似物的研究和从柠檬酸合成异烟肼的工作,开拓了设计与合成新药的药物化学领域。在肿瘤药物方面,创造性地设计、指导合成了数百种化合物,已有7—8种被作为抗肿瘤新药应用于临床。完成了降压有效成份莲芯碱、驱虫有效成份使君子氨酸和甘草有效成份甘草查耳酮等几种化合物的分离结晶,推导结构及全合成的系统工作。还指导完成了平喘有效成份菜素、抗疟有效成份仙鹤草素、抗癌天然药物喜树 碱、美登素等的全合成工作。

    高怡生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邹 冈

    Zou Gang

    邹 冈(1932.01—1999.02.24)神经药理学家,上海人。1954年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61年于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对吗啡作用机理、神经肽药理、神经递质与针刺镇痛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张昌 绍教授共同研究证明吗啡镇痛的有效作用部位是第三脑室和大脑导水管周围中央灰质,受到国际重视并被证实,被誉为吗啡作用机理研究的“里程碑”;针麻原理研究,证明针刺镇痛过程中脑啡肽释放增加、生物合成加速、含量升高。

    邹 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嵇汝运

    Ji Ruyun

    嵇汝运(1918.04.24—2010.05.15)化学家,上海松江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1950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在国外留学期间研究神经系统药物化学,曾发现了一种比普鲁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强十余倍的新药。回国后试验成功新药巯锑钠,对血吸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并在疫区试用过。在金属解毒药研究中,参加创制了新药二巯基丁二酸钠,对锑、钾、汞等多种金属有解毒作用。合成的南瓜子中防治寄生虫病有效成份南氨酸的研究,引起了国外的重视。与合作者创制了新药硫溴酚,对家畜肝片吸虫病有优良疗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 谢毓元

    Xie Yuyuan

    谢毓元(1924.04.19—2021.03.27)化学家,江苏苏州人。1949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在血吸虫病药物,金属中毒解毒药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震颤麻痹症药物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发现了一些效果优良的新药。在天然产物领域,全合成了绝对构型天然产物一致的降压生物碱莲芯碱及抗生素灰黄霉素。研究新螯合剂的合成,在多个系列的新型化合物中找出喹胺酸对钚、钍、锆等放射核素有促排作用,酰膦钙钠对放射性锶有促排作用,均超过国外报导的药物效用。对促排药物的设计、合成、药效筛选、作用机理、配位化学等方面有系统完整的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池志强

    Chi Zhiqiang

    池志强(1924.11.16-2020.01.07)药理学家,浙江黄岩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1959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PH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早期研究抗血吸虫药物锑剂的毒理及解毒剂。六十年代从事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研究。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镇痛剂,他领导的研究组发现羟甲芬太尼(Ohmefentanyl),为一高强效的镇痛剂。八十年代开展阿片受体的选择性配体及阿片 受体结构功能研究。证明羟甲芬太尼是一高亲和力,高选择性u阿片受体激动剂,得到国际承认。这一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对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在系统进行中。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凯先

    Chen Kaixian

    陈凯先(1945.8.28-)药物化学家,原籍江苏南京,生于重庆。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2年和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进行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关系的研究,有活性的有机小分子结构预测和设计。提出了计算机药物和受体疏水作用力场三维分布的数学模型和药物构象研究的方法,发展了药效基团的搜寻方法,建立了利用计算机构建具有结构多样性的分子库和模拟筛选的方法,并应用于多种抗肿瘤药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开发了基于药物与受体三维结构的药物设计研究,其中一些受体三维结构模型和新药的分子设计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金国章

    Jin Guozhang

    金国章(1927.06.06-2019.01.29)药理学家。1927年生于浙江永康。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系统研究中药延胡索的药理作用,证实左旋四氢巴马丁(l-THP,或罗通定)是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多巴胺(DA)受体阻滞剂;证实l-THP有镇痛作用外,还发现它具有安定作用。该药已载入国家药典,并收入《药理学》教课书,沿用至今40多年,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以l-THP的安定作用为源头,开拓了四氢原小檗碱同类物(THPBs)作用于DA受体的研究领域;发现左旋千金藤啶碱(l-SPD)具有D1激动D2阻滞双重作用。这是一种新型的药理作用,恰与当前精神分裂症病因新论点(即大脑皮层前额叶D1受体功能低下,而皮层下结构D2受体功能亢进)相吻合,是第一个双重作用的安定剂,为抗精神病药物研究指出了发展的新方向。经分子药理学研究,提出l-SPD与D1受体相互作用的拓扑图,并证实双羟基-THPBs是目前国际上独有双重作用特性的类型物,其中一个新化合物得到国家发明专利。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唐希灿

    Tang Xican

      唐希灿,药理学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
      从事中草药科学整理,成功开发了5个新药。他和他的团队首先报道了草药蛇足石杉中活性成分石杉碱甲是迄今天然界中选择性最高的强效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系统深入研究了它的作用机理。证明优于美国FDA近年批准的治疗早老性痴呆新药他克林和多奈哌齐。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丁健

    Ding Jian

    丁健(1953.02.20- )肿瘤药理学家。江苏无锡人。1992年毕业于日本国立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曾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2004-2013)。

    领导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抗肿瘤药物筛选和药效学评价体系。近5年,瞄准国际前沿,前瞻布局了“抗肿瘤药物研发-敏感标志物探究-耐药机制探明-联合用药方案制定”四位一体的药物转化研发平台,并从肿瘤蛋白激酶研究领域逐步拓展到表观遗传、肿瘤免疫微环境等新兴抗肿瘤领域。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个候选新药正在中国进行临床研究,6个候选新药在美国、日本开展临床研究;多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研究。

    针对抗肿瘤药物临床响应率低、易耐药的困境,大力开展抗肿瘤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和耐药机制研究。迄今,围绕自主研发新药,发现了十余个生物标志物及多个联合用药方案。在Cell、Cancer Cell、Cell Res、Hepatology、Nat Commun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4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近30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等奖项十余项。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岳建民

    Yue Jianmin

    岳建民,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彬县,籍贯陕西彬县。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和1990年在该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天然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以传统功效、分子生源合成途径和化学结构为导向,对150多种重要药用植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了800多个新天然化合物,包括大量新骨架类型和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阐明了相关药用植物资源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提出了一批新骨架天然分子的生源合成路线,并通过化学合成和转化对部分生源路线进行了验证。对系列重要生物活性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多个药物先导和药物候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等。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蒋华良

    Jiang Hualiang

    蒋华良(1965.01.10-2022.12.23),药物科学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1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籍贯江苏武进。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系统发展了药物作用靶标发现和药物设计理论计算新方法,为新药研究提供工具,获得国际同行和工业界广泛应用。设计高效探针分子,深入阐明和确证了一系列新靶标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功能。针对肺动脉高压、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等国内目前尚无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重大疾病,与他人合作进行新药开发研究,数个候选新药进入临床研究或获得临床批件,并实现技术转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等奖项。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