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协】新药为什么那么难研发

  2014-07-17 陶婷婷 上海科协 

  2000年,世界人均药品消费50美金,美国人均药品消费300美金,中国人均药品消费10美金;2011年,中国人均药品消费额排到了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估计至2020年中国人均药品消费将会排到世界第一。病了要吃药,选进口药还是国产药?相信许多市民会选择进口药。但进口药比国产药贵不少,若国内能研发出好药,我国就能减少药品消费的支出,同时药价就会下跌。日前举行的上海科协大讲坛暨第183期新民科学咖啡馆,特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免疫药理课题组组长左建平,谈谈我国新药研发的征途。 

  新药研发过程复杂 

  新药研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由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始,到新药品的上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了药学以及各学科领域,这些学科的相互配合协调,使新药的研发得以顺利进行,得到安全、有效、可控的新药。 

  新药的研发也是一个耗资和费时的过程,据统计,研发一个全新药物并上市,约需15年的时间,耗资约2亿—6.5亿美元。仅有不到0.1%的活性化合物经过漫长的研发过程,最终走向市场,绝大多数由于经济原因、不良反应、毒性原因、代谢原因等被否定。新药的研制并不是个人行为,它是多学科协同作业,渗透了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它从筛选到分离到合成到新药研发得经过许多工序,临床前期从动物模型、安全性评价、制作工艺、质量监控、稳定性等方面着手落实,需花上7-10年的时间;临床2期需找100-500个病例,进行有效性、不良反应的评估;临床3期需找1000-5000个病例,对有效性确证、不良反应的长期观察;临床4期需进行长期观察。 

  国内药企仍以生产仿制药为主 

  老百姓抱怨药物昂贵,但贵也有贵的理由。大部分医药企业以生产仿制药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竞争力差;投入不足,风险大;等待新药的时间过长;制约生物医药产品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90年代后半期,我国医药才初步建立自主创新体制的框架和雏形。 

  左建平介绍,中国约有1.4亿自身免疫病患者,预计2020年将达到2亿,迄今仍缺乏优良治疗药物,目前100亿元的国内市场仍由进口品牌垄断,该类药物的研发是国际公认的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病毒感染性疾病不仅是人口健康问题,也是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问题。我国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HBV),3000万慢性乙肝病人,有4000万丙肝病毒(HCV)感染者。中国有超过万亿元的抗病毒药物市场空间。左建平表示,希望在2020年,我国能进入或接近国际新药研发的“第一方阵”,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GDP能达到总产值的10% 

    没有所谓特效药 

  是药三分毒,在研发新药时得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同时还得考虑药物的毒理性。”左建平说,网上有许多号称特效药的药品,老百姓坚决不能相信。因为里面加了激素,23天就有效,激素在人体内是排不掉的,当再吃其他药物时就没有药效,激素过多就会遗留许多疾病。用于人体1周或以上的药物,必须要90180天的动物实验表明其安全性;若是用于慢性疾病治疗,必须在动物身上进行1年的观察。 

  2003年的SARS病毒,到2009年的H1N1病毒,再到2013年的H5N9病毒,让人们心有余悸,许多市民如今都坚持每年打流感疫苗。打流感疫苗到底有用吗?对这些病毒有抑制作用吗?左建平建议,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小孩有必要打流感疫苗。打了流感疫苗或许会出现发热等症状,但流感疫苗中有已知病毒的抗原和今后几年内可能会出现的新型流感疾病的抗原,所以打流感疫苗对于人是有益处的。如今的流感疫苗不管是国产和进口都已经含有预测可能将要流行的流感类型。 

(来源:上海科协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