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历史

  1980年代,上海药物所在全国改革开放、百业复兴的大环境中,打开了科研新局面,实验楼等工程建设方兴未艾,取得的科研成果振奋人心。

1980-1997
科学春天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对外开放

1984年,为加强基础研究,国家启动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该计划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牵头,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1988年,上海药物所向科学院上报《“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备选方案》,申请建立一个面向全国的新药研究实验室;同年,该项目作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的一个子项目获批。1989年4月,实验室通过世界银行专家评估团评估,被列入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七个试点实验室之一。1990年4月,实验室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专家论证,被列入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之一;同年10月,科学院批准新药研究实验室作为第四批开放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6月,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建设并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研究所新药研究开放实验室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首任实验室主任为谢毓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顾芝萍。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开展创新药物的应用基础研究,以中草药和天然产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化学和生物学两大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发现可能开发成为新药的先导化合物,开展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

羟甲芬太尼——一种新的高选择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

抗肿瘤药丁氧哌烷

治疗重症肌无力、抗早老性痴呆药——石杉碱甲

1992年,原药理二室与药理三室合并为药理二室,并在此基础上于1994年与原药理一室合并,组成药理一室;同年,原第五研究室调整为药理二室。

1992年,上海药物研究所成立上海希姆科技实业公司,实验药厂和同年新成立的开发研究实验室划归公司管理;1994年,原抗菌素室与开发研究实验室合并为生物技术研究室。

至1997年,上海药物研究所职工精简为380人;研究所设置有:合成化学室、植物化学室、药理一室、药理二室、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化学室、实验动物室、图书情报室、《中国药理学报》编辑部、生物技术研究室;另有上海希姆科技实业公司、上海三欣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凯灵科技综合服务公司。

承办第十次人类生殖健康南-南协作会议

与葛兰素史克公司(GSK)十年共建药物研究组合化学实验室

1997年7月,上海药物所与美国史克必成(Smithkline Beecham)制药公司签订关于小分子组合化学研究合作协议,开启长达十年的组合化学合作。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组合化学,为药物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技术,改变了单个合成、分步纯化的传统方法。研究所通过合作,率先在国内引进和发展了组合化学合成关键技术,改变了每人每年合成数十个化合物的传统方法,具备了每年合成数万个化合物的技术和能力。

2000年12月,史克必成与葛兰素威廉合并成为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简称GSK)。2001年5月17日,GSK与上海药物所共同举行“葛兰素史克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研究组合化学实验室”揭牌仪式,研究所建立了当时国内设备最先进、研究条件最好的组合化学实验室,成为我国组合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

2003年,双方又签订了新一轮的三年合作协议。2005年10月26日,GSK高通量化学部副总裁Dr. Stephen V. Frye博士代表公司与上海药物所再次续签第四期为期三年的高通量化学合作协议。

2007年3月8日,GSK研发总裁Moncef Slaoui博士访问上海药物所,向药物研究组合化学实验室颁发了十年合作纪念奖牌,感谢实验室在双方合作中所作的重要贡献。通过与GSK公司的长期合作,上海药物所的组合化学在实验装备、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和国际先进水平。

2018年4月28日,葛兰素史克(上海)医药研发有限公司(GSK)——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SIMM)仪器捐赠签约仪式在上海张江举行。GSK捐赠了570余台套、原价值逾1.7亿元的科研仪器给上海药物所,涉及生物和化学两大方面,涵盖神经精神系统药物研发的全部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均属于非常先进和完整的研发平台,这些仪器进一步提升了上海药物所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药物研发的能力。


附件下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