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赵承嘏130周年 > 生平回顾
立志报国,求学英欧
发表日期: 2015-12-09
打印 关闭

 

     

  赵承嘏,字石民,1885年12月11日(阴历十一月初六)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北门一个中药铺主家庭。自幼努力学习经史之义,清末考中秀才,国学根基深厚,毕生喜爱书法。

  赵承嘏的青年时期,正值清政府日薄西山、统治垂危之际。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行以及科举制度的废除,一批爱国青年开始留学西洋,寻求科学救国之道。1905年,赵承嘏年满20岁,他弃文从理,通过前清江苏省官费留学生考试,赴英留学。正如与赵承嘏同时代的著名化学家丁绪贤先生(著名药理学家丁光生之父)在诗中描述的那样“此去何为者,兴亡责匹夫。同胞若有志,曷共奋前途”。青年赵承嘏怀揣远大志向,前往英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凭着聪颖勤奋,经过一年英国中学苦读,于1906年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化学系学习,并于1910年获理学学士学位。

  1  曼彻斯特大学 

  在曼彻斯特大学,赵承嘏学习勤奋,多次获优秀学生荣誉。当时曼彻斯特大学有机化学首席教授是小潘金(William Henry Perkin, Jr),小潘金是合成染料的创始人著名有机化学家老潘金(Sir William Henry Perkin)的大儿子,他在曼彻斯特大学培养了很多一流的有机化学人才,包括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鲁滨逊(Robert Robinson)。小潘金非常赏识赵承嘏的学识和才能,指导赵承嘏从事萜烯类化合物合成研究作为硕士毕业论文。1911年,赵承嘏获曼彻斯特大学理科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与导师共同署名,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志(T Q Chou, W H Perkin Jr. Experiments on the synthesis of the terpenes part XVII. d-?3-p-menthenol (8) and d-?3:8(9)-p-menthadiene. Trans Chem Soc London, 1911, 99: 526-538),这篇13页的长文可能是中国学者在西方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2  William Henry Perkin, Jr 18381907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日内瓦大学,在著名有机化学家毕诞(Amé Pictet)教授指导下,进行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由于在曼彻斯特大学得到了有机化学的系统训练,特别是毕业论文合成的萜烯本身就是天然产物和其他天然产物的构建单元,赵承嘏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巧的技术,出色地完成各种艰巨的天然产物全合成任务,显示了卓越的研究才能。在毕诞教授指导下,赵承嘏完成了紫堇碱(延胡索甲素)的全合成,并于1914年获得博士学位。据考证,赵承嘏是我国第一位化学博士。毕业后,赵承嘏在日内瓦大学留校任教两年,成为在欧洲大学讲授科学(Science)课程的第一位中国人。在日内瓦大学工作期间,赵承嘏与毕诞教授合作继续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完成了天然产物常见结构单元吡啶、异喹啉等的全合成研究,发表三篇研究论文。1915年,赵承嘏与法国人Zanetti女士结婚,并育有一女。 

  3  Amé Pictet1857-1937  

       

图4.1 始建于1879年的瑞士日内瓦大学化学院大楼     图4.2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化学系位于该校科学院大楼一楼

 

   

  图5  赵承嘏(第二排左起三)离开日内瓦大学时与同事合影

   

  1916年,赵承嘏前往法国罗克药厂应聘。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克药厂应战争的需要正在生产镇痛药阿托品。药厂当时生产了2500公斤阿托品,但因脱不掉红色杂质而无法出厂。药厂把这个难题交给了赵承嘏,要求他脱去这2500公斤阿托品的杂质才能录用他。赵承嘏将阿托品转化成后马托品,结果成功脱色。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法国人获得的第一批阿托品,打破了德国的垄断,赵承嘏也因这项去除杂质的工作而获得了职位。他在罗克药厂研究部工作7年,曾设计局部麻醉药普罗卡因的生产新工艺,并取得专利,因工作出色被提升为研究部主任。从赵承嘏留学和在法国工作期间的成就来看,他在欧洲获得了全面的有机化学训练,并积累了扎实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经验。

  学有所成的赵承嘏一直寻求科学救国的途径。少年时代受家庭影响,他对中草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青年时代在欧洲留学和工作的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最终确定将应用现代化学方法研究中草药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1922年,国内传来北洋政府摧残中医学的消息,他婉拒药厂的诚恳挽留以及老师和同事们的再三劝阻,决定回国工作,实现中草药化学研究的理想。他说:“祖国需要,刻不容缓,我不怕苦”。由于夫人不愿意离开法国,赵承嘏便毅然只身回到祖国。

 

 
2015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