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科学院 联系我们  
 
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动态
罗汉果的降血糖作用研究取得进展
发表日期: 2011-09-28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罗汉果是葫芦科植物罗汉果的果实,产于广西,主治肺热痰火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胃炎、便秘等。罗汉果富含三萜类成分罗汉果皂苷,因其甜度高、热量低而作为甜味剂被广泛使用,尤其是作为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的代用糖。许多研究表明,罗汉果皂苷能提高葡萄糖和脂肪的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但罗汉果降血糖作用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不明确。

上海药物所胡立宏课题组和沈旭课题组对罗汉果的降血糖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首先在HepG2细胞中,对罗汉果中含量最高的罗汉果苷V (mogrosides V)进行测试,发现它对AMPK没有活性。有文献报道,罗汉果苷V 在体内通过消化酶和肠内微生物发生降解,并在肛血中发现了罗汉果苷元。因此,研究人员将用酸水解并且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包括罗汉果的主要苷元mogrol在内的3个化合物都能激活AMPK。而激活AMPK是代谢综合症(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所以该研究表明罗汉果苷元mogrol有望成为一种新的AMPK激动剂。

目前,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2011, 19: 5776-5781)已发表了上述研究结果。论文题目为Potential AMPK activators of cucurbitane triterpenoids from 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该项研究由研究生陈旭冰、庄静静、刘军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和陈静副研究员等完成。

                                                                               (供稿部门:胡立宏课题组;供稿人:陈旭冰)

评 论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沪ICP备05005386号-1
地址: 上海市浦东张江祖冲之路555号 邮编:201203 电话: 86-21-50806600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