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科学院 联系我们  
 
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动态
新型水溶性青蒿素类衍生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机制的新进展
发表日期: 2011-04-18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累及是SLE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而狼疮性肾炎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出的抗疟有效成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药物,不仅在抗疟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同时也被报道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活性。

由上海药物研究所左建平研究员课题组领衔的研究工作,通过体外免疫抑制活性筛选,发现了低毒高效的新型水溶性青蒿素类衍生物SM934。对于原代淋巴细胞培养体系,SM934能够显著抑制TCR信号介导的CD4+ T细胞多克隆活化及分泌IFN-γ、IL-17细胞因子水平,并抑制naïve CD4+ T细胞向致病性Th1 及Th17型细胞分化,而不影响其向调节性Treg细胞的分化。在整体动物实验中,SM934口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动物模型MRL/lpr小鼠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疾病动物蛋白尿发生情况及肾脏损伤程度,同时有效提高生存率。血清生化、抗体及细胞因子检测表明,SM934长期给药可降低血清尿素氮水平、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与疾病进程正相关的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17在SM934治疗后显著降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SM934长期给药,可提高疾病动物体内调节性T细胞比例,抑制辅助性T细胞向Th1及Th17型细胞分化,并对淋巴细胞中控制细胞存活、扩增、分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关键信号蛋白STAT1、STAT3、STAT5的磷酸化有显著抑制作用。

该研究成果拓宽了青蒿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范围,为其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与此同时,该研究阐明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IFN-γ及IL-17作为关键的致病因素共同推动病程进展,对寻找和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治疗靶点产生积极意义。

该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风湿病研究权威杂志Arthritis and Rheumatism(《关节炎与风湿病》)。

查看全文

(供稿部门:左建平课题组)

评 论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沪ICP备05005386号-1
地址: 上海市浦东张江祖冲之路555号 邮编:201203 电话: 86-21-50806600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