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讣告 |  生平介绍 |  唁电 |  纪念文章 |  影像集 |  主要论文著作 |  主要奖项 |  媒体报道 |  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沉痛悼念王逸平研究员 > 媒体报道
【新民晚报】他的每一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他的每一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杰出药理学家王逸平一生所愿:做出全球医生首选处方药

  这个毕业季,对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杰出药理学家王逸平的女儿和学生而言,是残忍的。学生们身边,不再有亲爱的导师;而留学四年没见到父母的王禹辰,本应在父母的共同陪伴下参加毕业典礼,然而,那一天爸爸却缺席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常说自己身体“躺一躺就好”的爸爸,在4月11日那天,永远倒在了办公室的沙发上,倒在了自己燃烧了一生的药物研发路上。

  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这个如今应用于全国5000多家医院,让1500万患者受益的良药,领衔的开拓者便是王逸平。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王逸平也是一个患者,与不治之症“赛跑”了25年。“再有十年时间,我还想再做出两个新药!”从30岁查出患有克罗恩病起,25年来,他的每一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上海药物所近日召开追思会,学习王逸平“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

  无悔选择科研长跑

  在药物所博士研究生李惠惠的记忆里,患者是让原本学医的王逸平走上新药研发路的关键。“一次医院查房,一个病危的老大爷紧紧抓着他的手,让王老师救救他。”但当时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望着老大爷渴求的眼神,王逸平感到心酸和无力。“王老师就想,只要能研制出好药,就能救全世界患这个疾病的病人。”

  新药研发充满险阻,从数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出候选,再优化过程中又要合成成百上千的化合物,能够推向临床的,不足一成。“如果一个药,全球的医生在处方时,都会首先想到它,那才是我理想中成功的药。希望此生可以做成这样一个药。”王逸平曾这样告诉同事沈建华研究员。

  新药研究最痛苦的,是无数次地面对失败,可这却是王逸平“喜欢”做的事。“为了验证新药的药效特征,他会不断重复实验,直到确认无误了才走下一步。得到阳性结果时,他也不会欣喜,直到获得了支持这个结果的完整证据链才会下结论。”

  2005年,42岁的王逸平拿到了丹参多酚酸盐的新药证书。如今,这款“中药现代化”的典范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亿元。

  王逸平新药研发的征途,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他主持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硫酸舒欣啶”的药理学研究,一做就是20年。目前,该药物获得多国发明专利授权,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他领导团队构建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体系,为全国药物研发企业完成了50多个新药项目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就在猝然离世前,他和同事们在丹参多酚酸盐的口服化这道世界难题的攻坚之路上看到了曙光。“我们会继续这个方向的研究,获取更多确切的证据,希望能早日完成逸平未竟的事业。”和王逸平同学同事、合作时间最长的宣利江研究员表示。

  重病25年工作不辍

  而立之年,王逸平查出患有克罗恩病,手术切除了1米多小肠。没有合适的治疗药物,这是一种尚无法治愈的免疫系统顽疾,腹部剧痛、便血、肠胃和尿道痉挛,晕倒……同事领导纷纷建议他工作半天休息半天,悠着点搞科研。可是,仿佛“听见了时间沙漏倒计时的声音”,王逸平反而更加努力。“王老师比我们学生还勤奋,他早上7点半不到就到药物所了,晚上往往要10点半以后才回家。”李惠惠回忆。“他说如果准时下班,时间也会被堵车耗去。”王逸平的妻子方洁说,“他基本上回来都很晚,周末节假日也经常到单位去。”

  “他一直是我们的‘开心果’,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有一天他又会笑嘻嘻地走进来。”冯林音研究员动情地说。除了少数几位和王逸平长期共事的老同事知道他的病情,王逸平从来没有吐露过自己身患重病。“这种病一般人很难忍受,而他痛苦时最明显的,也仅仅是沉默寡言。”

  有一次王逸平和沈建华一起去德国汉堡开会,却突然犯病,三天三夜躺在床上无法进食。实在忍不住,他把自己泡在浴缸里,用热水缓解。从那以后,每次出差、包括办公室的冰箱里,都放上了应急止痛针。

  “他总是自己给自己看病,连针也自己打。”妻子方洁最后悔的,莫过于没有坚持阻止他给自己看病。“女儿5月份毕业,我们原本订好了机票,准备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女儿出国读书4年,我们都没去看过她。原本说好今年一定会去……”

  今年年初,王逸平感觉自己的病情加重,激素治疗已经失效。劝他赶紧改用生物制剂,他不肯,因为那是最后的屏障,一旦生物制剂都无能为力时就再没有别的办法了。王逸平选择加倍量地服用激素类药物。“他是想再多争取一些时间,能把手头的两个新药做完。”

  留下笑容依旧灿烂

  4月14日,王逸平本应该出现在武汉研究所的讲座上,但他迟迟没有现身。电话打到药物所,大家感觉到不对劲。“我的师妹和保安拿着钥匙打开了王老师办公室的门,发现他倒在沙发上,当时还以为他昏迷了,赶紧拨打了120。急救人员到场后,却带来了谁都不愿意相信的事实。”李惠惠说。

  “他的荣誉不计其数: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可他把这些证书都锁进抽屉里。他告诉我们,荣誉和头衔都是虚的,要把新药工作做实、把课题组的工作做实、把人做实。”学生们说。

  “女儿的毕业典礼,为了这一天,我们已经期盼了许久,可是你却爽约了。订好的机票如今只有你的护照相随;庆祝的晚宴没有了你的身影,少了应有的欢喜;毕业后的家庭旅游,因为你的缺席也不再成行。你真的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吗?今夜的你是否如我们思念你一样思念我们?”方洁在上海药物所纪念王逸平的专题网页上,写下了对丈夫无尽的思念。

  “逸平,假如有来生,我们还一起做同事,但希望你没有病痛的折磨;假如有来生,我们还一起做新药,让更多的病患解除病痛。”上海药物所所长、中科院院士蒋华良道出了同仁们的心声。

  “那天黄昏,我看到了壮丽的晚霞。我在心中告慰逝者,你为苍生谋福,历尽艰辛,又将彩霞般的灿烂笑容留下来陪伴我们,我们会在有晚霞的时候来看你。我们永远怀念你。”上海药物所党委副书记厉骏在朋友圈里如是怀念老友。

  本报记者 董纯蕾 见习记者 郜阳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沪ICP备 05005386号-1 地址: 上海市浦东张江祖冲之路555号 邮编:201203 电话: 86-21-5080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