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讣告 |  生平介绍 |  唁电 |  纪念文章 |  影像集 |  主要论文著作 |  主要奖项 |  媒体报道 |  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沉痛悼念王逸平研究员 > 媒体报道
20180809东方网:用心制药犹未悔千万患者因他受益 追记王逸平研究员

  东方网记者解敏8月9日: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药物,上市12年,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亿,超过1500多万患者受益。就在不久之前,这一心血管疾病良药的研发者,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王逸平研究员,却因身患克罗恩病,永远倒在了科研工作岗位上。

  离世前,他正一直在为如何将粉针剂丹参多酚酸盐口服化这一难题不断攻坚,而如今,他再也回不到自己最心爱的实验室了。

  多产的新药研发者 历经挫败十年磨一剑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体生命健康的第一大疾病,但疾病的致病机制和评价模型研究相对滞后。王逸平自1988年进入上海药物所的第一天起,就把生命里的每一天都献给了心血管疾病药物研发。既没有留过洋,也没有种种头衔,凭着一股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韧劲,用了13年的时间,最终把新药做到上市。

  在“做药”这个行业里,有“1个新药=筛选10000个先导化合物+10-15年时间”这样的等式,是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做药”的过程漫长又很熬人。最初就要经过几万个化合物的筛选,才能找到一个候选。然后进行优化,过程当中又要合成几百个到几千个化合物,能够推向临床的大概也就10%的比例,而如果同时有十个新药进入临床,最终也只有一个新药能够真正成功上市。

  做出“全世界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是王逸平孜孜以求的梦想。在丹参多酚酸盐整个研发过程中,他大胆尝试,作为中药注射剂,创造了“第一次用近100%的有效成分研制中药注射剂”“第一次采用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第一次药品上市后大规模的四期临床试验”等多个“国内第一”。该药一经生产上市,即广受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欢迎。不仅如此,为了方便患者服用,药物上市后,王逸平又在进一步研发口服制剂,为造福更多患者继续努力。

  合作完成者宣利江研究员说,一个新药的研究成功,仅仅依赖执着的信念还是不够的,同时更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承认失败是痛苦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勇于面对失败。我们看到的是王逸平的新药成果,但可能看不到他在这过程中自我否定的一个个案例。为了验证新药的药效特征,他可以不断地重复试验,直到确认无误了才迈出下一步。当得到一个阳性结果时,并不急于下结论,直到获得了支持这个结果的完整证据链后才确认。

  在进行丹参多酚酸盐研究的同时,王逸平开展了硫酸舒欣啶的药理学研究。今年1月完成二期临床试验,并已获得了多个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原本二期临床研究结束以后,计划能将这一药物用于房颤的治疗,因为至今为止,治疗房颤的药物在国际上都很稀缺,但遗憾的是,这项工作他再也无法亲自来完成了。

  与病魔斗争25年 挽救千万病人却救不了自己

  王逸平曾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勉励毕业生时说:碰到困难和低谷,要时刻提醒自己坚持“再战一个回合”,能够坚持“再战一个回合”的人,是不会被打垮的。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深知生命和时间的宝贵。

  1993年,年仅30岁的他被确诊患有克罗恩病,手术切除了一米多的小肠。医学知识丰富的王逸平非常清楚,克罗恩病是反复发作的肠道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只能依靠终生使用药物来控制随时可能爆发的病情。也是因为患克罗恩病,平时他不敢喝水,怕引起腹泻,时间久了,又得了肾结石,两种疾病引起的剧烈疼痛从此交替折磨着他,直到生命尽头。

  在王逸平的遗物中,有一本工作手册,其中记录了他多年来病程的发展。剧痛、腹泻、便血这样令人触目惊心的字眼比比皆是。生前他却很少跟人提起自己的病况,好几次外出工作时他突然发病,腹部剧痛、便血虚脱,几乎昏迷,每次都是被抬回家里。然而症状稍微缓解,他又继续上班工作。

  在药物所工作的30年里,他有整整25年都在与病痛做斗争,他带着疾病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带着疾病把第一个新药推向市场、带着疾病完成了第二个新药的临床二期研究、带着疾病培养了3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带着疾病担任了15年的支部书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绝大多数同事只知道他瘦,他身体不太好,却不知道他病得那么重,以至于他的突然离去,几乎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同事们后来回忆,他常在午饭或晚饭间把自己关在房间,原以为是不善交际、不喜欢应酬,但却不知他那时正躲在房间忍着病痛给自己治病。此时想来,只后悔对他的关心太少太少。

  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王逸平的身体日益虚弱,体重不足百斤。今年3月,王逸平发现自己的病复发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用激素类的药物几乎没有办法控制,别人劝他改用生物制剂作为最后的治疗方案,他说不行,因为一旦生物制剂产生耐药的话,就再也没有其它的选择了。他倔强地开始加倍量服用激素类药物,以便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他正在研发的两个新药。

  余之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犹未悔

  在学生们的眼里。王逸平比嚷着要毕业的博士生们还要勤奋,每天早上七点半就能在食堂看到他在排队。每天晚上10点半,学生们准备离开,而对面办公室依然没有传来那独特的两声锁门声。对于药物研发,王逸平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好药首先必须是一个安全的药,临床试验对药物的安全性丝毫不能马虎。

  他曾经的学生,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心试验室主任李水军回忆,曾经为了快速获得丹参多酚酸盐临床药代的数据,王逸平确定了一个人体探索试验,在经过伦理批准之后,他撸起袖子,让护士埋针点滴,自己以身试药。至今我仍然清晰记得,王老师说过的一句非常朴实的话,“一个好药,一个安全可靠的药,你敢用到自己身上”。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为新药创新不惜奉献的精神,但这何尝又不是对自己研发药物质量的一种高度自信?

  创新从来是九死一生的。亦余之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同为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的沈建华回忆起过往与王逸平共事的片段:那时我们一起出差,在靠近地中海边的一个旅馆的阳台上,傍晚的时候,晚霞很美。那时,他对我说,“做药本身就很困难,要做一个被患者和医生认可的一线药,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每一个临床医生,在他用药的时候,首先能考虑到你这个药,那才算真正的成功。”

  王逸平生前,常对妻子方洁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有的人一辈子一个药都没有搞成功,而他很幸运,不仅成功一个,还有多个已看到曙光。就在他“走”之前一个星期还念着,“我现在这个年龄段的话,正好是工作的最好的时间,至少还有十年可以好好干,还想再做几个新药”。

  方洁说,在美国留学的女儿今年5月毕业。夫妻俩原本已经订好了机票,准备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女儿留学四年,他们因为工作忙,一直都没有去看望过她。这一次原本想好了一定要去的,结果还是没有去成......

  选稿:田雨霖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沪ICP备 05005386号-1 地址: 上海市浦东张江祖冲之路555号 邮编:201203 电话: 86-21-5080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