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2日下午,胡有洪研究员以“角色”为切入点,生动有趣地分享了课题组在分子骨架研究方面的进展。11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座。冯林音研究员担任讲座主持。
“角色”在广泛定义上是在一个系统/境况内会“影响周遭事物(也包括自身)”/或“被周遭事物(也包括自身)所影响”的事物。每个小分子和每个社会人一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可以影响其他事物,也被影响着。药物化学家和导演一样,通过修饰把一个普通的小分子修饰成新药发现中的明星分子。
那么分子如何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角色呢?胡有洪研究员认为首先对分子骨架要有深刻的认知,其次要通过巧妙的应用,最后经过完美的塑造,才有可能使分子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角色。报告中,胡有洪研究员从新型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和新型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的发现两方面,分别介绍了课题组的近年成果。通过认知分子骨架的反应活性构建化合物库的多样性,帮助课题组更快更好地发现了一系列新型活性化合物。而认知分子骨架的类药性塑造生物活性的多样性,则有效的提高了新型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的发现几率。
最后,胡有洪研究员总结创新药物开发的思路,分享科研体会,他认为认知贵在完善知识、注重细节;科研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贵在坚持,获得新知;而团队合作重在精诚合作、做好角色扮演。
胡有洪研究员在2006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2年获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资助。
胡有洪研究员做精彩报告
冯林音研究员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供稿部门: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供稿人:楼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