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
2012 年8月,上海药物所为实现“一三五”战略目标之一“GPCR药靶研究实现重大突破”进行了重要科研布局,以药物靶标结构与功能中心、神经药理学国际科学家工作站等为基础,整合全所与受体研究相关的优势力量,正式筹建中国科学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并于2013年4月正式获得中科院批准成立。2015年8月,实验室首次参加中科院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获评优秀实验室。
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室主任全权负责实验室的人员、经费、设施和科研活动。本届(2016-2021年)实验室主任为徐华强研究员,副主任为谢欣研究员、吴蓓丽研究员、许叶春研究员、张翱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张旭研究员。
实验室目前共涵盖课题组21个,固定成员64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6名、副高级职称29名、中级职称9名,40岁以下研究人员占50%,形成了以优秀中青年人才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群体。
实验室围绕受体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与人类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的 GPCR、离子通道和核受体等为主攻对象,以“受体结构解析—功能确证—配体设计—新药研究”的创新药物研发模式为导向,利用结构生物学、药物设计学、药理学和药物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融合优势,通过研究方法和技术的集成创新,针对与药物研发密切相关的重要受体进行新结构解析、新功能研究和新配体发现,为重大疾病靶向创新药物研发提供关键的作用靶标和先导化合物,提升我国在原创新药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成立7年间,已解析10余种与免疫、神经、代谢及心血管等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的GPCR结构,实现了我国GPCR三维结构测定零的突破,跻身全球GPCR结构研究前三强,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20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靶向GPCR和离子通道的原创新药发现研究,其中1个抗精神分裂症新药、1个抗癫痫新药、1个抗前列腺增生新药、1个抗艾滋病新药已进入I期临床研究。实验室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受体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方面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