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沉痛悼念嵇汝运先生 > 纪念文章
 
悼念敬爱的嵇汝运先生
 
发表日期: 2010-05-24
打印 关闭

成建军

2010-5-22

5月15日,先生以九十二高龄乘鹤仙去。今天,我们在委婉、悲哀的声乐中依依送别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我心中崇敬的先生。

先生离去之后,同事、朋友、同学用文章、诗词、图片、视频、鲜花……悼念先生,追思老一辈科学家的音容笑貌、伟岸人格,这样一种特殊的纪念形式,透视出朋友们、同事们、后辈们对先生的崇敬和感恩。

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药化学家。1953年,他谢绝英国老师、好友的挽留,历时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回到家乡上海,加入了新生后的药物所研究行列,成为一名新中国药学事业的拓荒者。经历了多少的风雨坎坷,他和他众多的同事辛勤耕耘,成就了新中国后药物所六十载的历史。他为我国药物化学、量子化学、计算机模拟组合化学等研究事业做出了具有开创和奠基意义的宝贵贡献。我们为有先生感到骄傲和自豪。

先生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始终保持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优良学风。数十年来,他不是在实验室悉心从事研究,就是在图书馆埋头查阅本领域相关的动态和进展;他身先示范,不懈追求,洞察本学科发展动向和市场需求,慧眼加慎思,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时刻牢记药物科学家的责任,面向社会、服务人民健康生活,发挥药物研究的引领和源头作用;他带领他的团队成员和指导他的研究生们攀登药物研究的险峰,向国家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案;耄耋之年,图书馆里依然可以看到他那矫健的身影,他收集丰富和新颖的教材资料,执教鞭于课堂,授课学子,精益求精。在先生的身上,看到的是勤奋刻苦、百折不挠的实干作风;感悟到的是勇往直前、勇居人先的创新精神;感受到的是丰富多彩、精湛深厚的学术思想;沐浴着的是严谨求是不图虚名的学识风范;敬佩他的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道德境界;然而又感叹他始终拥有的清淡平静、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他的学生蒋华良在《贺嵇先生九十华诞》的词中有一句“做人做事做学问,与世无争才是真”,这是嵇先生之所以有如此人格魅力的注解。

在我认识先生的五年时间中,让我深深感受他的谦逊、平和还有毅力。我在2008年10月的一篇小文中曾写过:“嵇老不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还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去年1月,他因突发脑溢血入华东医院,至今病榻生活已经18个月了,其中16个月的生命营养是依靠“鼻输”流汁维持的。几次,由于难受,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嵇老忍不住拔去“鼻输”管子,当然,带来的是“鼻输”管子再次插入时加倍的难受,可想而知,一个年已九旬的老人忍受着多大的痛苦。”但是他却忍下了,这需要多大的毅力!曾几何时,嵇先生的病情有所缓解,每天可以坐在病房的椅子上一到二个小时,遇上凉快的好天气还能在医院的绿地里坐着轮椅悠闲地转转,呼吸一下久违的新鲜空气。08年9月的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看望他,看到他能恢复到这样的程度很高兴,就不经意地说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他经不起朋友的善意夸奖,兴奋得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说是可以回药物所了,却无意识地让护理的阿姨陪他忙了一个夜晚。先生即使重病在身,身在病榻,还惦记着他的岗位,他的事业,激励我们这些在岗还在干活的人好好工作,不要懈怠。

先生不仅有着做学问、出新药的远大抱负,还有他屏弃浮夸俗套,不与之为伍的心气、更有他严于律己,凡事尽量不给组织和他人提要求,处处为人着想,与人为善的品德。2006年4月,中科院即将召开院士大会,这是先生最后一次参加的院士大会。那天是他来所图书馆阅读资料的日子,他到我办公室给我“申请”,想参加这次的院士大会,并且让李老师陪行。他觉得这会为组织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因为我们会担心他的行程、起居和身体,还因为李老师同行会增加费用,他表示会自理。对于一个已经功德圆满的大师参加他应该出席的大会,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十分理直气壮的理由,打个电话征求一下意见已经很不错了。可先生却像学生一样听你的意见。你面前的老人看上去平凡又普通,可他却有着世俗社会常人不具备的深厚修养功底。那一刻,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我深深地为这位慈祥长者的亲近和人品所执服。这就是感染力!

王阿姨,一位年近60,勤劳朴实兢业又有丰富护理经验的农村妇女。3年多来,除为父亲奔丧急急去又急急来外,从先生入院就一直嵇先生做着护理。先生离世前的二个月中,几乎每个傍晚到上半夜,先生都被39-40多度的高烧所折磨。在这日日夜夜的护理中,王阿姨瘦了10多斤。因为她,嵇先生的生命被延长,曾几何时,先生都有重返办公室的可能。她把先生当父亲般的照料,因为她告诉我: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从不把她当小工使唤,病榻上的他,痛苦自然很多,但他宁愿自己难受,却从不呻吟,从不麻烦她人。无论阿姨如何护理,他从来都不会表示不满意。她为嵇老的精神所折服。先生仙去的当日,所领导和学生们都赶去为他送上最后一程。王阿姨当着大家一下就跪到在先生遗体前,作最后的拜别。一位普普通通的护理工,在护理中也深深地为先生的亲近和人品所执服。这就是感染力!

先生离去了。面对他的遗体,我久久地凝视着。是的,这是最后的目视,但他的精神永在,这不是仅有的感慨,而是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一辈子。

评 论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沪ICP备05005386号-1
地址: 上海市浦东张江祖冲之路555号 邮编:201203 电话: 86-21-50806600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305号